图片
图片
图片
"精选乾隆佳作,便于您收藏细品"图片
图片
图片
【引言】
乾隆以43,630首诗的惊人产量,稳坐“人类历史上最高产诗人”宝座,却始终与“千古名篇”无缘——这一矛盾堪称中国文学史最耐人寻味的谜题。他的诗作或被嘲为“打油诗库”,或被视为“帝王日记”,但在这海量创作中,仍有10篇作品突破俗常,以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诠释权力、甚至暗藏文学巧思。它们或许无法比肩李杜,却以“帝王诗人”的特殊身份,成为解读清朝政治、文化与乾隆个人心理的“密码本”。
本文精选乾隆最值得品味的10首诗,从《飞雪》的民间趣味到《木兰祠》的伦理重构,从《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的武功炫耀到《古希》的晚年自省,层层揭开这位“十全老人”笔下的复杂世界。这些诗作虽非传统名篇,却以另一种方式“接近名篇”——它们是历史的切片,是权力的注脚,更是一个帝王试图用文字凝固时代的野心。
[1]
《飞雪》
清・乾隆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此诗以打油诗形式呈现,语言通俗直白,前半部分通过 “一片”“两片” 至 “八九片” 的数字叠加,看似单调重复,却铺陈出飞雪纷扬的画面。末句 “飞入芦花都不见” 为纪晓岚补笔,巧妙收束全诗 —— 雪花融入芦花,虚实交织间,将飞雪的动态与芦花的素白融为一体,化平淡为奇趣。全诗虽无复杂意象,却因简洁的数字铺陈与点睛之笔,成为乾隆诗作中最广为流传的 “趣味之作”,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2]
《黄瓜》
清・乾隆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压架缀篱偏有致,田家风景绘真情。
诗中以 “黄瓜” 为切入点,前两句点明黄瓜作为燕京早春佳蔬的地位,反驳 “二月尝新” 的刻板认知;后两句 “压架缀篱” 描绘黄瓜藤蔓攀附、缀满篱笆的鲜活姿态,将普通的农事场景化为 “有致” 的田园画卷。全诗语言平实,却以小见大,通过对黄瓜生长状态的细腻观察,展现乾隆对民间农事的关注。诗中 “绘真情” 三字,既是对田家生活本真之美的肯定,也暗含帝王对农桑民生的重视,体现其诗歌中少见的 “接地气” 风格。
[3]
《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清・乾隆
春云欲泮旋濛濛,百顷南漪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杪梅红。
此诗为乾隆南巡时题咏烟雨楼之作。首句 “春云欲泮旋濛濛” 以 “濛濛” 二字点出烟雨朦胧的氛围;次句 “百顷南漪一棹通”,以 “百顷” 写湖面之阔,“一棹” 显行舟之轻,动静相宜。后两句 “回望迷柳绿”“到来辨梅红”,通过视角转换,以 “迷” 与 “辨” 的对比,勾勒出烟雨笼罩下堤柳含翠、梅梢泛红的模糊与清晰之景,将江南春日的灵秀与朦胧刻画得生动传神。全诗虽为应景之作,却以细腻的观察与诗性的语言,传递出乾隆对江南美景的深切赞美。
[4]
《木兰祠》
清・乾隆
克敌垂成不受勋,凛然巾帼是将军。
一般傲慢非吾志,特重红妆不爱文。
诗中借花木兰形象抒发伦理观:首句 “克敌垂成不受勋” 概括其战功赫赫却淡泊功名的品格;次句 “凛然巾帼是将军” 以 “巾帼” 与 “将军” 的反差,突出其忠勇豪迈。后两句 “傲慢非吾志”“特重红妆” 则明确表态:赞赏花木兰不慕虚荣、以忠为本的精神,而非单纯推崇女子才学(“不爱文”)。乾隆借此诗将花木兰塑造为 “移孝作忠” 的典范,实质是通过歌颂历史人物,强化 “忠孝节义” 的伦理秩序,服务于巩固统治的政治需求,体现帝王诗作的教化功能。
[5]
《泛月宜何处》
清・乾隆
泛月宜何处,山庄景最新。
夏宵含飒爽,塞水漾明沦。
此诗聚焦避暑山庄的夏夜泛舟之景。开篇以设问 “泛月宜何处” 引出主题,答以 “山庄景最新”,直抒对山庄夜景的偏爱。后两句 “夏宵含飒爽” 写夏夜的清凉宜人,“塞水漾明沦” 则以 “漾明沦” 描绘水纹映月的波光,将视觉与体感结合,勾勒出一幅清爽明丽的塞北夏夜图。全诗语言简练,却通过 “飒爽”“明沦” 等词,传递出乾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审美 —— 不追求宏大叙事,而着意于捕捉瞬间的诗意,体现帝王休闲时的文人雅趣。
[6]
《古希》
清・乾隆
古希希圣未从心,负扆遑云久莅临。
惟是惕乾励朝夕,戒其玩愒度光阴。
此诗为乾隆晚年自省之作。“古希” 指七十岁(古稀),首句 “希圣未从心” 化用孔子 “七十而从心所欲”,自谦虽至古稀之年,仍未达圣人之境;“负扆遑云久莅临” 则感慨临朝已久,不敢有丝毫懈怠。后两句 “惕乾励朝夕”“戒玩愒” 直抒胸臆,强调每日需心怀戒惧、勤勉治国,不可虚度光阴。全诗语言质朴,却透露出深刻的危机意识:既有对时光流逝的焦虑,更有对 “为君之责” 的清醒认知。作为帝王晚年的内心剖白,此诗展现了乾隆对自身角色的严肃审视与治国态度的慎独。
[7]
《即景》
清・乾隆
信手拈题信口哦,树头叶少树根多。
秋山四壁明无障,野水平湖冻不波。
诗题 “即景” 点明即兴创作,首句 “信手”“信口” 强调自然随性。后三句聚焦秋日景象:“树头叶少树根多” 以 “叶少根多” 暗喻树木根基深厚,或隐喻民生需固本;“秋山四壁明无障” 写秋山澄明,视野开阔;“野水平湖冻不波” 则以 “冻不波” 状秋水静谧。全诗虽写秋景,却非单纯咏物:“叶少根多” 的细节观察,“明无障” 的开阔意境,或隐含帝王对底层民生的关注(如根基稳固)与对治世清明的期许。语言平实如口语,却以小见大,展现乾隆 “帝王视角” 下对社会与自然的双重观察。
[8]
《讽刺钱谦益》
清・乾隆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末路逃禅去,原为孟八郎。
此诗以直白犀利的语言批判明末文人钱谦益。首联 “谈节义” 与 “两姓事君” 形成尖锐对比,揭露其言行不一;“进退无据”“文章无光” 则否定其人品与文名。颈联 “覆酒瓮”(指文字无价值,仅能盖酒坛)、“咏香囊”(代指艳情之作)进一步贬低其文学价值;尾联 “逃禅”“孟八郎”(讽刺其避世伪饰)则直指其晚节不保。乾隆借此诗构建 “忠君” 的伦理标准:将钱谦益作为 “变节文人” 的反面典型,通过批判其 “无节”,彰显清廷对 “忠君” 的强调,强化权力话语对士大夫的道德约束,体现帝王诗作的政治教化意图。
[9]
《雨后荷花》
清・乾隆
雨后荷花承恩露,满城春色映朝阳。
大明湖上风光好,泰岳峰高圣泽长。
此诗因民间 “夏雨荷” 传说广为流传。首句 “雨后荷花承恩露” 以荷花喻人(传说中 “夏雨荷”),“承恩露” 暗指受帝王恩宠;“满城春色映朝阳” 则以明丽春景烘托欢欣氛围。后两句 “大明湖”“泰岳” 点明地域(山东),“圣泽长” 将自然景观与帝王恩泽并置,暗含皇权广被之意。尽管诗作本身是普通的应景题咏,却因 “荷花”“承恩” 等意象被附会为帝王与民间女子的情感故事,成为文化符号。这一传播现象反映了帝王诗作在民间的 “俗化” 过程 —— 严肃的御制诗被转化为传奇素材,体现文学与民间叙事的互动。
[10]
《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清・乾隆
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
此诗为乾隆平定准噶尔后所作。首句 “通守钱塘记大苏” 借苏轼任杭州通判、修建苏堤之事,赞誉其治水功绩;“取之无尽适逢吾” 则将自身平定伊犁的武功与苏轼的文治并置,暗示 “适逢吾”(自己亦有建树)。后两句 “长堤万古”“肯让夷光” 以 “苏堤万古留名” 类比自身平定边疆的功绩,强调其 “文治武功” 可与前贤媲美。全诗表面咏苏轼与西湖,实则以古喻今,将个人军事成就(底定伊犁)与历史文治典范(苏轼)相联系,彰显乾隆对 “文治与武功并重” 的帝王理想的追求,体现其诗作中常见的政治宣示色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爱配资-配资炒股网股票-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实盘配资网站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