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随着开国将领的大规模授衔仪式落幕,一位上将却以一种神秘的方式隐退了六年时光。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竟率领着十万精锐之师,一同陷入了“消失”的谜团。然而,六年之后,毛主席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不仅没有将他遗忘,反而给予了他晋升的机会,这位传奇人物便是陈世榘上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陈士榘曾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和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要职。尤其是在担任工程兵司令员期间,他肩负起建设“两弹”试验基地的重任,为国家作出了新的卓越贡献。
1956年,正值党中央和毛主席着手策划“两弹”战略蓝图之际,时任工程兵司令的陈士榘不禁向钱学森咨询:“在‘两弹’事业中,工程兵能贡献哪些力量?”钱学森对此微微一笑,并未作答。然而,陈士榘自信地表示:“参与‘两弹’项目,工程兵必将承担繁重任务。”他深感这是一个展示才能的绝佳机遇。
确实,1958年,毛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决心推进“两弹”计划之际,一方面深入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则开始布局导弹试验及核试验基地的创建。在物色基地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时,毛主席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设营司令”陈士榘。
1927年9月,陈士榘所隶属的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亦即赫赫有名的秋收起义第一团。在此期间,陈士榘结识了一位对他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人物——毛泽东主席。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秋收起义的队伍抵达茨坪,将鲜艳的红旗插上了井冈山之巅,由此掀开了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篇章。11月28日,在攻克茶陵之后,工农革命军举行了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了党的首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陈士榘同志被推选为士兵代表,并在红色政权中担任了三名县委常委之一的重要职务。
一日,毛泽东同志莅临茶陵县政府,半开玩笑地调侃陈士榘道:“士榘啊,如今你位居县府之尊,可不就是一‘山大王’?”陈士榘闻言,露出憨厚的笑容。
陈士榘对毛主席自称“山大王”的说法颇有微词,便不禁发问:“毛委员,他们国民党不是总在指责我们为匪?那我们为何还要自贬为山大王?”
毛主席爽朗地一笑,言道:“咱们这位山大王,乃共产党领导下的山大王也!”
陈士榘轻轻颔首,自此,他与毛主席之间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两个月后,国防部长彭德怀亲自召见陈士榘,受中央军委委托下达严令:务必确保导弹试验靶场一期工程于1959年6月1日之前顺利完工。
接到指令后,陈士榘率领特种工程勘察设计团队,疾驰穿梭于广袤的大西北大地,更亲自驾驭车辆,深入荒凉无垠的沙漠与戈壁地带展开实地勘察。
在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比较后,我们最终决定在内蒙古的额济纳以及新疆的罗布泊这两片广袤的戈壁滩上,同步启动酒泉发射基地与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建设工程。与此同时,负责研发和制造原子弹的青海海晏工程亦同步展开施工。
陈士榘领军十万,踏足于荒凉寂寥、风沙肆虐的戈壁滩。
他与战友们同住地窝,初到时,仅4平方米的空间便容纳了六位将军。正值我国遭遇三年严重困难时期,物资供应极度匮乏,食不果腹,蔬菜更是稀缺,全体官兵只得依靠挖掘野菜、采摘骆驼刺来补充营养。“须发长而蓬乱,棉絮外露,面容黝黑、唇干裂痕,目光坚定”,这便是当年工程兵的真实写照。
众多人患上浮肿之症,然而无人抱怨。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守岗位,投身于工作和战斗之中,怀揣着无比的光荣与自豪,高效地履行着毛主席赋予的使命。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失已久的陈士榘重返北京。在次年新春的联欢会上,毛主席亲切地紧握着他的手,赞许地说:“恭喜你们,你们搭建了巢穴,他们孵化了蛋,如今我们中国人言出必行!你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士榘重返北京之际,正值1965年,毛主席有意将他擢升为总参谋长。然而,他婉拒了这一重担,既不欲担任总长之职,亦不乐意出任国防部部长一职。尽管如此,在工程兵司令员的岗位上,他始终恪尽职守,勤勉不懈。
爱配资-配资炒股网股票-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实盘配资网站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