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常棣
当大模型重构产业生态,SaaS企业如何破局。
简道云不是一家典型的SaaS企业,在所有SaaS行业一直陷入亏损漩涡的时候,简道云早早盈利,在SaaS行业为了大模型喊出“all in”的时候,简道云却更冷静,认为小而美才是真正的需求。
近日,TechForWhat对话了简道云联合创始人单兰杰、张驰、邵文武,就简道云在AI时代的战略,出海等话题做一次深入对话。
透过简道云的实践经验与战略预判,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SaaS行业冲向AI时代的现实图景,也为从业者提供一份应对不确定性的行动指南。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编辑
客户不需要宏大AI叙事,更青睐小而美的能力
TechForWhat:大模型来了,SaaS行业哪些是变化的,哪些是不变的?
单兰杰:不变的是用户需求。类比一个人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个需求永远不会变,变的只是满足需求的手段,以前可能是马车、汽车,现在有了AI这个突破性技术。对于我们来说,之前数据收集和业务流程靠代码工具,有了AI技术加持后,在解决客户具体问题时能融合更先进的技术能力,在解决问题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上都很显著。
张驰:用户需求肯定不会变。就像出行需求不变,只是交通方式在革新。AI是近几年出现的突破性技术,之前汽车等的发展多是渐进式迭代,如提升封闭性、动力和智能化等。AI让我们有了新联想,它可能会创造全新的用户界面和交互模式,也可能在老工具上强化迭代。
以数据分析为例,一种观点认为AI能完全颠覆性地解决问题,像DeepSeek这类大模型,接入数据后直接出结果供企业决策;另一种观点认为AI离不开现有工具,如Manus产品形态,它接收人为指令后调用现成工具,像浏览器查信息、笔记本记录、Python数据分析、开源图标组件生成结果等,过程拟人化。目前很多厂商在这两种路线上纠结,我们也是两条腿同时走路。
TechForWhat:现阶段企业对AI的需求是怎样的?
邵文武:从技术角度,AI在早期语音图像和文字处理能力显著,近几年因OpenAI的transformer原理使技术更平民化,但依然不具备人的推理能力,不是颠覆式创新。我们倾向于将成熟技术广泛应用,内部使用很多AI产品观察效果。从用户需求上,更多是希望在现有产品中植入便捷的AI功能,对小白用户帮助大,对专业用户提升有限。
从技术发展判断不是颠覆式创新,所以选择在现有产品能力上做加持。我们有庞大客户体量,会观察用户需求场景整合,让产品使用更便捷。
TechForWhat:简道云接下来在产品中如何结合AI,选择的场景和接口是什么?
邵文武:我们的用户多为小白用户,提供AI能力主要帮助他们降低学习门槛和提升制作效率,如配置项理解、表单信息总结等。对于使用者,提供自动化动作帮助用好系统。接入方式目前以插件形式补充在产品界面,长远看希望软件本身充满智能性,无需专门交互。
TechForWhat:模型厂商合作如何实现,以简道云前端插件或接口形式调用客户自己的模型吗?
邵文武:产品内部提供AI功能会对比大模型厂商,目前集成了豆包和千问等。也有插件形式让用户自己配置AI能力,用户可在DeepSeek申请key并配置,我们提供输入输出环境,用户自己选择厂商API解决问题。
集成豆包需要给豆包付费,购买接口服务。开源模型可本地部署,但对于SaaS产品,从成本和可靠性考虑,不适合本地部署,还是选择云厂商接口。
TechForWhat:简道云结合AI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邵文武:研发难度不是主要问题,最大难点是准确性。大模型对业务专有名词不理解,导致回答偏差。
TechForWhat:后续简道云在AI方面的布局策略是什么?
邵文武:会尝试跟随行业,公司有AI小队研究解决方案,未来可能提供MCP接口让智能体调用,但不会追求激进策略,把成熟技术应用到商业化产品是重点。
TechForWhat:很多产品能力因加入AI而重叠,简道云如何保持竞争力?
邵文武:产品有重叠是正常的,简道云以填报流程为主,与老产品有交集。竞争力在于对行业的了解和经验,形成数据闭环,产品组合能力强,这是其他单一产品厂商难以具备的。
TechForWhat:未来简道云是否会从底层用AI进行重构?
邵文武:不排除这种可能,如果技术成熟度足够高,愿意投入,但目前技术未达预期。
TechForWhat:简道云在AI时代给自己定位是什么?
邵文武:如果AI含量高,也会说自己是AI公司。但我们更关注数据准确性和流通效率,与内容创作公司不同,他们是靠创意构建竞争力,我们受AI影响相对较小。
TechForWhat:AI对零代码应用搭建平台最核心的影响是什么?
邵文武:目前改变了交互范式,如填报方式从手动打开表单填写变为语音填报,但需求本质未改变。
简道云十周年,从零代码SaaS到AI
TechForWhat:从客户需求来看,现在SaaS好像有一些复苏,想请教一下是Q1整体好,还是中小微客户好,或者是行业集体好?
单兰杰:从我们以及SaaS相关厂商的数据来看,Q1大家增长都还可以。这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SMB客群,过年前后DeepSeek火了之后,很多中小企业意识到要借助先进生产力工具提高工作效率,产生了数字化需求,所以SMB客群在Q1增长不错。
二是中大型客户,像央国企和头部民营企业,AI的降本增效空间可能很大,但目前是否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存疑。不过这些客户对零代码产品和市面上其他SaaS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获客有帮助。DeepSeek出现后,用户在上面问相关需求,会推荐通过简道云解决,给我们带来了流量,其他产品也从DeepSeek获得流量,所以DeepSeek对整个行业都产生影响,无论是客户教育还是产生新解决方案,提高客户效率和价值。
TechForWhat:从零代码厂商去做AI的角度,以及AI厂商或纯大模型厂商去做AI coding,商业逻辑、产品逻辑或思考方式是相似还是不同?
张驰:AI厂商没有历史工具基础,更想直接用AI作为核心能力解决客户问题。而我们零代码厂商已有一套规范解决客户问题的流程。
现阶段我们希望在用户使用的各个模块提效,以数据分析为例,我们公司做数据分析,已有数据引擎、数据湖、数据处理分析模块和各种表现层、数据消费层的组件。我们想在各层每个工具层提供小agent,大agent理解客户需求并拆解子任务,调度小agent执行,如数据源选择、数据加工、生成仪表盘等,AI拟人化操作数据分析工具,最终结果生成在工具上。
另一种思路是纯AI大模型厂商,他们更倾向问答式BI,将底层数据整合进大模型,用户直接提问就能得到结果,因为模型内部完成数据处理过程,但这种方式精度提升困难,后期哪怕一个点的提升,成本都很高,目前很多厂商在这方面效果不佳。
TechForWhat:简道云今年的重要计划是什么?
单兰杰:出海方面继续探索,虽与赚钱关系不大,但这是愿景,希望将现有产品做成全球化产品与世界一流产品竞争。目前处于试点阶段,今年签单客户数量和商机情况不错,未来可能加速。
国内方面,提升市占率、客户服务质量、产品质量,补齐中大型客户短板,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SMB客户增长可观,得益于流量和渠道覆盖,会做更多细分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层面,一体化平台务实推进,AI进度不慢,内部有很多动作,客户有感知。
TechForWhat:产品投入产出问题,AI研究投入后产品价格是否升高,收费方式如何?
张驰:AI引入没有直接调价,按接口调用次数收费,没有做溢价,处于初期阶段,主要验证落地效果,希望提升成单率、承担效率和客户粘性,增加续费率,投入成本虽难直接核算,但在销售等方面有正向增益。
TechForWhat:研发成本如何预估,与同行相比还是与自己理想效果相比?
单兰杰:研发资源投入是动态的,根据客户需求和产品迭代情况调整,若发现某类价值明显,会调整资源分配。
TechForWhat:客户付费意愿预计何时出现?
单兰杰:目前没有时间预期,更希望看到客户用好AI解决方案并产生实际效果后,再考虑商业模式变化,按结果付费可能是未来SaaS商业模式趋势。
TechForWhat:内部有人用Cursor写代码吗?
单兰杰:有,内部产品经理用Cursor写过小程序,能满足一些零碎边缘和简单网站建设、小程序等场景,但与简道云相比,对于复杂业务系统,Cursor等AI产品有一定学习门槛,且难以完整实现。
TechForWhat:开发者用Cursor和简道云是否有竞争?
单兰杰:有一定竞争,但使用Cursor有一定学习门槛,且对于复杂业务系统,Cursor等产品难以达到简道云的效果。
TechForWhat:使用数据的方式会不会因AI到来而变化?
邵文武:简道云没有做数据分层,BI产品会做。AI改变了交互范式,如解释销售额增长原因,但不改变对数据的理解方式,只是简化交互路径,提供推荐思路,最终需人为判断。
TechForWhat:简道云怎么从云报表变成企业级零代码应用搭建平台?
单兰杰:13 - 14年SaaS市场火热,当时公司营收低,报表产品有定制化需求。尝试做SaaS方向,先找种子客户,发现SMB客户用Excel管理数据,于是最初版本有表单和简单报表两个模块。
后来随着客户需求变化,不断增加功能,从数据录入到流程、数据分析等。一开始不知道产品叫零代码,18 - 19年才知道,20 - 22年低代码和零代码概念火起来,我们才明确产品形态。产品迭代基于客户需求,愿景是让不懂技术的小白构建复杂业务系统,解决业务管理问题,无论是SMB还是KA客户都适用。
TechForWhat:简道云更关注什么指标?
去年营收增长30%,更关注指标背后的情况,如ARR有很多干扰项,不能单纯看ARR指导经营决策。分为财务类和客户类指标。财务类除净回款、ARR、利润率、人效外,还拆分新购ARR、升级ARR、续费ARR等;客户类包括上线时间、成交周期、线索跟进效率等,要细分到各业务团队关注。
续费率是迷惑性指标,要分层看。中大型客户续约率和续费率都很高,接近100%;SMB客户第一年续约率低,但使用后需求率高,大于十人的企业续约率接近80%,小于十人的企业续约率约40% - 50%。不太关注具体用户数量,内部更关注业务实质。
TechForWhat:帆软对简道云有哪些助力?
单兰杰:帆软的企业文化和做事原则对简道云发展有帮助,早期团队稳健,不盲目投入,注重解决客户需求。也有一定幸运成分,上线后种子客户不缺,商业化第一年也未缺客户。同时,团队人才密度不断增加,关注人才发展和关键指标,保持务实态度。
出海,难而正确的事
TechForWhat:中国的产品到海外面临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吗?
单兰杰:出海是我们的尝试,但过程较难。中国To C产品出海较成功,如深圳一些创业公司做小工具,通过PLG方式快速实现,决策链简单。
而我们的TOB产品解决企业内部数据搜集和流程效率问题,决策链复杂,需要与企业沟通业务需求和工具如何满足需求。
中美关系也会影响某些区域标杆客户的选型。不过AI浪潮下,简道云借助AI和中国先进技术大模型能力,有可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我们前期主要靠partner覆盖海外市场,以了解海外客户需求为主,控制投资额度。
TechForWhat:现在出海还是0到1的阶段吗?
单兰杰:是的,前期0到1阶段,客群有两类,一是中资出海客群,中国电商平台80%以上产品是中国制造,40%直接出口,40% - 50%背后是中国公司,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会把我们的产品带到海外;
二是海外真正的企业,包括SMB客户和KA客户等,区域覆盖较广,有沙特、欧洲、独联体、中亚、非洲等客户,目前以培养标杆客户为未来辐射市场的准入标准。
TechForWhat:简道云的团队规模多大,有多少人负责海外业务,团队成员是内部开发还是外部引进?
单兰杰:海外团队规模很小,只有少数人有海外从业经验。我们摸索路径,控制投入,寻找可规模化增长的路径,目前重点是找到未来增长路径而非追求业绩。
TechForWhat:出海在简道云未来发展中是否是重要战略?
邵文武:一直是重要战略,SaaS软件不做全球化就失去意义。虽然中国TOB出海难度大,但从现有零散客户看,购买力比国内强,海外产品定价是国内七倍左右。
TechForWhat:国内和国外客户画像是什么样的?
单兰杰:国内企业规模从小微企业到大型企业都有。小微企业用简道云做简单经销管理和流程管理;中型企业(50 - 250人或300人以下)和腰部企业(300 - 1000人)也有使用;大客户也在拓展。行业方面,制造业是第一大行业,其次是建筑、零售、教育、科技等。
海外客群较分散,目前制造业客户偏多,与推广区域有关,如台湾、马来制造业多,菲律宾服务业多,东欧酒店多,加拿大建筑承包商多,中资出海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海外建厂或做工程项目。
爱配资-配资炒股网股票-股票配资公司行业门户-实盘配资网站论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